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摄影艺术 正文

中国摄影的Top关键词

人民书画网  2015-02-13 14:09:01 阅读:
核心提示:

  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让无数中国摄影人翘首以盼,中国摄影界的年度大戏——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获奖名单于12月15日至19日进行公示。作为中国摄影艺术的最高个人成就奖,本届金像奖在奖项设置等方面做了多项重要改革,从9月启动申报,到11月评选,再到公示,每个环节都备受业界瞩目。而各个奖项最终花落谁家,也将于下周在浙江宁波举行的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正式揭晓。

  同样在这个月,“nubia智能手机杯”第二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于12月24日至30日进行公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就是青年摄影人的“金像奖” ,因此其受关注程度也非同一般。而这个大展,也为中国摄影这一年的“青年”色彩增添了最亮丽的一笔。同时,大展名称中的“手机” ,以及在评选分类上相较于第一届增设的“手机摄影” ,也恰是中国摄影界近来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循着这一展览引申开,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青年·大学生”和“互联网·手机” ,组成了2014年中国摄影的两组、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青年·大学生

  第二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于2014年6月启动,致力于发掘、培养、推介我国才华横溢、多元创新的青年摄影人,给他们以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大展面向所有具有中国国籍、年龄在14至34岁的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大展首次设立导师制,最具潜力新人奖获得者将在展览开幕式后6个月内由各自导师指导完成一组作品,并将在下一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中有一个独立展示单元。所有入选作者将有机会纳入中国摄协的重点项目“中国摄影推介计划” 。主办方扶植青年摄影人的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还是在12月,在浙江桐乡,首届“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华丽亮相。这是已经举办三届的“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继青年摄影工作坊之后,衍生出来的全新学术品牌,也是中国摄协主办的首个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全国性摄影大展,受到全国摄影专业院校和广大在校大学生中的摄影爱好者的强烈关注,共收到来自各大院校733位同学的1136组有效参评作品。这些作品既显示出在校大学生的青春锐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的现状。时间往前到11月,首届世界大学生摄影展在江西上饶举行,影展最高奖“金驹奖”同时揭晓。这也是我国首次面向国内外在校大学生的一项国际性摄影赛事,旨在促进海内外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教学往来,加强影像教育工作、影像艺术学科建设,推动高层次的摄影人才培养。

  而作为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的“老大”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2014年在大学生摄影人才培养上也别出心裁。在2014年的3月、 6月和11月,“生活的肖像——王文澜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学生的影像对话”“延伸的视点——贺延光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学生的影像对话”“渐近的观察——解海龙暨学生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学生的影像对话”摄影展先后举行,意在通过与摄影名家的共展和对话,让纪实摄影的精髓得到传承,让学生们的作品得到检验。这组“影像对话”三部曲由中国摄协和北京电影学院主办,是两家单位开展系列战略合作,共同发掘、培育、推介摄影新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开放式教学的模式之一,很受摄影专业大学生欢迎。

  这一年,中国摄影出版社推出“摄影新青年”活动;这一年,第一届“腾讯影像力·青年摄影师计划”评选进行……各种摄影机构、网站纷纷对青年、大学生青睐有加,成为青年们的有福之年。

  关键词之二:互联网·手机

  在第二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的启动仪式上,nubia智能手机总经理倪飞曾表示,希望通过大展推动手机摄影的普及,并期待手机摄影会有所突破,向专业领域延伸。12月14日凌晨,天空上演了一场壮观的双子座流星雨, nubia手机的“专业”也得到印证:它抓拍到了这次流星雨,“相信这是手机摄影的巅峰之作” 。这条消息让人震撼,但并不让人意外,因为互联网、手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摄影太多。

  在2014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周上,傅拥军和吴晓凌两位“荷赛”获得者,在两个场合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对手机摄影的肯定。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影像呈现出“快速”“分享”等新特征,在给大众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专业摄影师带来新挑战。业界的一个共识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是与世界同步、甚至有所领先的,这一点和现代相机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完全不同。所以,中国有着良好的手机摄影基础和庞大的人群,手机摄影或许会成为中国摄影“弯道超车”的机会。

  如果说以往只是普通人在用手机拍照的话,现在则有越来越多的专业摄影人也开始了积极的手机摄影探索和实践,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手机摄影对大众生活的改变,而是它对摄影本身的改变。2014年春节前后,一场名为“行走的像素——手机7人实验影像展”的摄影展在京举行, 7位专业摄影人展示他们拍摄的多幅手机摄影作品,由此引发摄影界的思考:手机摄影,对摄影而言,绝不仅仅是器材的改变那么简单。比如在审美特质上,摄影技术的进步往往都会带来影像语言的拓展,按照这样的逻辑推导,手机摄影也可能会有一些特有的语言样式。有专家就认为,手机摄影具有抓拍速度慢,影像还不够清晰,以及不同影调效果的游戏化、戏剧化等特点,当有传统影像经验的拍摄者巧妙使用这些“弱点”的时候,比较容易产生陌生化程度较高的影像,而且不大容易被复制。

  国外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今年人们拍照的总量已经达到了8098亿张。这个数字是那么惊人,而其中,手机摄影的占比绝不在传统相机之下。人们有理由相信,手机摄影的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会覆盖更多的人群。这不,12月下旬启动征稿的第五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今年也增设了一个“手机”类别,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么?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