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彼得·威金在南京举办摄影展
展览低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4展厅
艺术家::乔—彼得•威金
艺术总监:李小山
策展人:郑闻
主办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方:全摄影画廊
开幕:4月10日 15:00
乔-彼得·威金(JOEL-PETER WITKIN)是当代全球最著名的艺术摄影家之一,至今已在欧美最重要的美术馆与机构举办了百次以上的个展。其作品被20多家全球最重要的美术馆与机构收藏,包括纽约现代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美国国家画廊、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
威金1939年出生于纽约市,他的作品直面人性和生死,擅长利用舞台造型来展现主题。他对欧洲艺术史的熟谙使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甚至表现主义的影子,充满精神性的追求与浓郁的宗教情结。威金曾以战地记者身份参加了越战,战后在库伯联盟学院学习雕塑,在1974年获得了艺术学士学位,之后他又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奖学金,并在新墨西哥大学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绘画般的质感是领悟威金的初始,因死亡而引发的诱惑和被禁锢的爱是他作品永恒的主题。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刚刚出道的威金就已经通过鲜明的作品给摄影领域带来了难以估量的震撼,而当代西方摄影艺术界真正颤栗着记住威金的时间是1982年,他发表了“Le Baiser”《吻》,它就像是一首被阴霾萦绕的诗,疏远脆弱、细腻并且让人头皮发麻。威金利用人体造型及舞台设计阐述恐惧、色情以及宗教等种种问题;在摄影技术上,他善于利用银版照相法,运用传统手工技术放印照片,同时他也会在底片上进行直接再创造。
威金也时常援用西方古典主义中的即有图像与形象展开创作,特别是对于如艺术家卡拉瓦乔画面氛围的引用,制造出优雅与不安、美丽与恐惧并存的图像。威金曾说过他作品中的情感出发点,他童年时曾亲眼目睹了一名小女孩在他家门口死于一场意外车祸。同时,父母的离异、越南战争的经历都对他的创作造成影响。2011年,一部反映威金艺术生涯的纪录片开始制作,影片以访谈的形式展现了威金对于当代艺术的影响,该影片现已被永久珍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本次展览是威金作品在中国的首次集中展出,2015年4月10日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由南艺美术馆学术部主任郑闻策展,以重新演绎古典艺术为主要题材,将展出近40幅摄影原作,近十幅素描原作。如2006年威金从19世纪法国浪漫派油画大师蒂奥多尔·籍里科(Theodore Gericault)的不朽之作《梅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中汲取到灵感,拍摄的作品《布什之舟》 (The Raft of G. W. Bush),被认为是其迄今为止最赋寓意的作品。以及《宫娥》(Las Meninas)、《带枷锁的维纳斯》 (Venus in Chains)、《白色世界历史》(History of the White World)、《维纳斯和抹大拉女人》(Venus and the Magdalen) 和《戈雅讽刺画中的毕加索》 (Picasso en Los Disparates de Goy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