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摄影艺术 正文

用胶片记录生活的美好

人民书画网  2016-11-25 14:25:36 阅读:
核心提示:

  Eric Leleu 来自法国最北部, 在上海生活了12 年,很快将要返回法国。他买下了自己镜头下的法国老太太弗朗索瓦兹(Françoise)的咖啡馆。弗朗索瓦兹已经67 岁了,到了退休的年纪。

  Eric 的中文名字叫陆芦。他说自己从小在农场长大,所以特别需要空间。他喜欢做摄影师,因为这样可以像在农场里一样自由地跑来跑去。他在法国里昂的高等商学院读了5 年工商管理,并不是摄影科班出身,所以他来上海找机会。他跟自己约定,先给自己一年“CDD 短期合同”,再续一年“CDD 短期合同”,直至在上海呆到第五年,他知道可以给自己一份“CDI 无期限合同了”。

  2 月的一个下午,我在上海黄陂南路751号与他聊天。

  你买下了《弗朗索瓦兹家》(Chez Françoise )系列作品中出现的那家咖啡馆?

  在我拍摄这一系列照片的时候,弗朗索瓦兹家的咖啡馆还在营业,但我知道那里很快就会停业。所以,去年七月,我们在那家咖啡馆举办了一个“在原位”(insitu)的摄影展,有点像是咖啡馆最后一段时光的记录。咖啡馆所在的村庄Guesnain距杜埃市(Douai)5 公里,距里尔市(Lille)35 公里,我就是在这一地区长大的。这里有几分19 世纪的感觉,我希望这一系列能为这个有点“古早味道”的咖啡馆做些记录。我买下了咖啡馆,计划改造成一家文化咖啡馆,还包括展览空间、杂货铺和迷你啤酒屋,一个世纪前我家祖上就在这一地区酿造啤酒。

  你想实现的其实是一整套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对,这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自给自足,在地化,吃得好,睡得好,同时也动手工作。我甚至把这种生活看作是一种“政治的行动”,我想给人们提供一种替代大众传播与消费的方式:来喝一杯咖啡或啤酒,畅所欲言地聊一切——政治或是园艺。在这里,年轻人和年长者相遇,干部们和工人们相遇,这是一种混杂的社会生活。今天我们虽然有微信、facebook,但村镇和城市的情况不太相同,人们不那么容易相互认识。

  12 年前你来中国的第一站就是上海吗?为什么是上海?

  来上海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跟友谊有关,我最好的朋友当时在上海。第二个原因跟哲学有关,我来上海时25 岁,我觉得年轻的时候应该去一个文化、思维方式都与欧洲迥然不同的地方开拓视野。我20 岁时在印度参加过一个NGO 组织的人道主义项目,我们当时造了一个养鱼池来帮助流浪儿童,自此之后,我就一直想要重回亚洲。第三个原因出于机会主义、实用主义,我本身不是摄影科班出身,但又梦想做摄影师,我当时认为在上海起步肯定比在巴黎容易,因为中国的经济正处在上升期,机会很多。

  聊聊《字幕》(Subtitles )这个系列吧,它分3 个篇章,创作过程是变化渐进的吗?

  没错。创作的起点源自一个“发现”,那时我来中国已经5 年,我发现身边到处能看到尺幅巨大的宣传横幅。无论横幅尺寸还是鲜红的颜色都很“暴力”,红色让人想到鲜血和热忱。长久以来,我每天看到它们,也很想知道上面写了些什么,但一点都看不懂,这是一个悖论——如今我会讲一些中文,但不会读写。另一个悖论是,宣传横幅虽然无处不在,视觉效果又极其强烈,但我发现中国人其实也不怎么关注它们。这些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这个系列作品被命名为“字幕”,因为我本身就需要“字幕”的帮助来理解它们。我开始“盲拍”这些横幅——也就是说,我拍摄时并不知道横幅上的标语写的是什么,我只是在做记录工作,之后再找人翻译。第一个记录的阶段在2010 年上海世博会之前,大约持续了两年。我在夜间用闪光灯拍摄,我觉得这种拍摄方式有点“外国间谍”的感觉,有点“不合法”的意味。因为这些标语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是中国政府在对中国老百姓讲话,和外国人没有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讲,我好像在探索中国文化内部的一些东西,一些“秘密”,这是《字幕》的第一章“权威”(Authority)。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