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人民艺术 正文

虎啸丹青:书法理论中的虎形象与文化象征

人民书画网  2025-04-07 12:59:25 阅读:
核心提示:

  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百兽之王,更是勇敢、力量、威严、正义和无畏的象征。这种对虎的崇拜,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书法理论中,虎的形象同样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书法审美意象的重要比拟对象。

  从现存的书法理论文献来看,中国书法的理论自觉,始于对“象”和“势”的认识。许多书论著作直接以“势”来命名,如崔瑗的《草书势》、蔡邕的《篆势》《九势》、卫恒的《四体书势》、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等。这些书势论大多借助比喻,以形象描述的方法,把难以言传的书法动态美表达出来。在书法理论中,我们能看到由一组组动物所构成的生命舞蹈,其中龙虎的生动形象更是重要的内容。

  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健壮章第六》中说:“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书进有功也。”这里,虎的形象被用来凸显书法笔画和整个字的力量和健壮之美。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评韦诞的书法:“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一比喻形象地展示了韦诞书法中蛟龙逞威风、猛虎抖精神的动态美。

  梁武帝萧衍评萧子云书法如“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李嗣真《书后品》评谢安书法“纵任自在,有螭盘虎踞之势”等诸如此类的比喻,都充分体现了虎形象在书法理论中的运用。这些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书法的动态美,更深刻地揭示了书法审美意象中的力量、勇敢和威严。

  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莫过于梁武帝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王羲之的书法为:“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这一比喻尽管被宋代书法家米芾批评为“征引迂远,比况奇巧”,但并不影响它传之久远。实际上,这种基于用大量自然美和人的风姿神采来比况书法作品的情况,至少在唐代以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反映了早期书法批评中的象思维意识,即通过对自然和人的观察,来理解和表达书法的审美意象。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