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人民艺术 正文

枯笔渴墨的美学发动机

人民书画网  2025-09-29 07:32:19 阅读:
核心提示:

 

  若把石朴的画学结构比作一台发动机,那么“枯笔渴墨”就是其核心动力单元。所谓“枯”,是含水极少的行笔在纸面上留下的飞白与干涩;所谓“渴”,是水分不足的墨色在浓与焦之间呈现多层灰度。这两者在他手里并不意味着干瘪与枯槁,相反,它们被逼出“润感”与“厚度”,由此形成一种反向的审美张力:以干见润、以渴成苍。技术层面的反向操作升级为美学层面的价值逆转,使作品呈现出介于峻与柔、刚与温之间的动态均衡。

  与许多当代画家热衷的“斧劈”式方硬笔触不同,石朴坚持以圆转塑形。他并非排斥岩石的棱角,而是用“圆”去包裹对象的生长逻辑,使山体与土坡呈现出敦厚、不躁的呼吸。圆,并不削弱力度;恰当的枯与渴,让这种力度由表层的“硬”转入内里的“沉”。因此,画面中的“苍茫”不是靠氤氲水气的堆叠模拟,而是由笔法与墨法本身生成的结构暗力。语言成为气质的源头,而非化妆品。

  更值得注意的是,石朴把枯笔的“干裂秋风”与润含春雨的气息合奏在一起,靠的是对速度、压力与行笔路径的长期校准。快慢之间,他让线与面的界限在纸上彼此渗透;轻重之际,他以纤维的回弹力换取层次的呼吸感。这种“工科式”的调校为“文人式”的心象提供了物质学支撑,使“心手双畅”落在可复现的工艺细节上。技术不再是灵感的附庸,而成为精神抵达的桥。

  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水彩法模拟烟云的水墨写生曾一度蔚然成风,结果是语言上的泛化与“图像式”效果的滥觞。石朴的策略恰与之相反:他消解表层的“水汽奇观”,回到笔墨的骨力与皮理,让画面在“少水的肌里”中自发生长。这不仅是风格选择,更是对山水画语言边界的学理性修复——让“可见的效果”退后一步,让“可感的结构”走上前台。于是,作品的现代感来自生成逻辑的现代,而非表象技法的异域。

  当枯与渴成为一种稳定的语言机制时,石朴便获得了在不同题材间自由迁移的能力:黄土塬的墩厚、秦岭灌丛的纠结、华山险境的贴体张力,都能在同一套笔墨物理学中找到恰切对应。更重要的是,这套机制把观看者引入“触觉式”的理解,而非仅凭远观的视觉浏览。我们仿佛能听见纤维与纤维的摩擦声,能感到墨粒在纸面上结成的微小坡度。画面的“可触之美”,正是这台发动机持续输出的扭矩。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