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艺海拾贝 正文

从长安到新安的精神地理

人民书画网  2025-09-29 07:56:16 阅读:
核心提示:

 

  讨论石朴,绕不开长安画派与新金陵画派这两块里程碑。前者将“传统的一手”与“生活的一手”并举,把山水从退隐的桃源拉回现实的地表;后者则以写生与结构创新,回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召唤。石朴在青年阶段曾受其浸润,但他很快意识到,现实主义的“再现”若成为唯一尺度,传统文人画关于心象、气韵与境界的深层劳动就会被遮蔽。因此,他以“由今及古”的路径重织精神地图:脚踩乡土,眼向高峰,复归晚明清初的精神资源。

  这张精神地图的另一个坐标,是《芥子园画谱》。但他并未把画谱当作灵巧的图式储备,而是把它置于“自然造化”这一更大的参照系中反复检验。通过在山川间的长期行走,他不断修正从画谱里得来的笔墨想象,让“程式”回到“生长”,让“熟练”服从“生动”。这是一种把古籍从静态技法书转化为动态观察学的努力——画谱不再是答案,而是一串可供反证的假设。

  与新安画派诸家在山水之中安放人格、以笔墨塑人格的传统相连,石朴将“心象”重新召回现代语境:心象不是情绪堆栈,而是智性结构,是把世界转化为“可居之境”的方法。通过反复研读石涛、石谿、查士标等,他获得了将精神与方法同步更新的钥匙——一方面提升笔墨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为现实题材注入可持续的意义生成机制。这样,题材即使是田园乡土,也不再囿于叙事再现,而能步入境界营造。

  长安到新安的精神往返,最终在“观看之道”上收束。所谓观看,不是单向的凝视,而是主体与对象在纸上达成的一次共栖:陕北的土质美感与圆笔的浑厚彼此匹配,秦岭灌丛的纠缠与枯笔的肌理互相嵌合。在这样的观看里,现实是生存性的,传统是工作性的,它们都被转化为生成笔墨结构的动力,而不是装饰性的标签。精神地理因此获得可操作的地形图。

  这张地形图还有一处醒目的海拔——华山。石朴不将其当作“符号性的名山”去再现奇险,而是把它当作精神家园的亲切与崇高去体认。家园感的建立,使山水不再是旅游的对象,而是生命的环境;风景不再是远处的物,而是身处的境。以此为基点,他把中国画的现代性讨论从“看世界的方式”提升为“与世界共处的方式”。这也是他作品具有可感证据与情感共鸣的原因所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