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艺海拾贝 正文

现代性的两难与出路

人民书画网  2025-09-29 07:56:27 阅读:
核心提示:

 

  当代中国画谈“现代性”,常陷两难:要么在视觉上追逐“新奇”,要么在传统里固守“古意”。前者易走向表演性的奇观,后者易坠入修辞性的复古。石朴的实践提供了一个第三种可能:把现代性理解为观看方式与语言机制的更新,把传统视为可以持续产生活力的知识系统。借此,他绕开了“西方化等于现代”的简单化路径,也避免了“复古即正统”的保守主义。

  这一路径的关键,是把“现实”从狭义的物理再现中解放出来。现实当然包括可度量的山川,但更包括由笔墨构建的“山水精神”——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心与境的关系学。石朴将现实的概念重新校准,使其既安放在乡土题材的土腥气之中,又落实在笔墨系统的自我生长之中。由此,现实变得既可触摸又可思考,既可描绘又可安居。

  另一方面,他对二十世纪后半叶“写生—水彩化”路径的温和反拨,实质上是对语言学层面的救援。当水汽与光影的效果被过度模拟时,笔墨的结构性表达就会被稀释为“看上去很像”。石朴以枯笔渴墨的方式让结构回到前台,让墨色的灰度层级承担起空间、时间与质地的叙述。现代性的“样子”于是退场,现代性的“工作”登场。

  “由今及古”的方法论,既非简单的回望,也非姿态性的致敬。它要求艺术家在古人框架中检验自己的当代经验,同时在当代经验中检验古人的思维工具。石朴把这种双重检验落实为可感的笔墨实践:圆转的线条、苍润的墨层、节制的水分、耐心的叠加——它们共同完成了一次从“画形貌”到“画境界”的跃迁。现代性由此获得了可复制的手段,而非只能仰赖不可言传的灵感。

  在这样的出路上,评价体系也需更新:我们不再只问“像不像”“新不新”,而是要问“它的观看是否深”“语言是否自洽”“结构是否能生长”。石朴的作品之所以耐看,正在于它们像一座能持续呼吸的生态系统:每一次观看,都会从不同层级的结构中发现新的能量交换。现代性的难题因此被转化为生态学问题——如何构筑一个能持续自我更新的笔墨生态。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