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国文艺 正文

观看共同体的生成路径

人民书画网  2025-09-29 07:57:24 阅读:
核心提示:

 

  原文提到,中国画现代性讨论的症结之一,是“外观”与“内观”的张力。石朴的实践启发我们:把观看从个体经验,扩展为一种可共享的方法学,从而生成“观看共同体”。当笔墨语言从私密炫技转向公开可学的工序(含水、走笔、叠置、收束),观众便能凭自身观看经验重走作品的生成之路,进而形成共同的理解框架。

  这种共同体建设依赖三点。其一,清晰的语言学标记:比如“枯笔”“渴墨”“笔圆墨苍”——它们不是口号,而是可在画面上被指认的证据点,能被学生复现、被观众验证。其二,稳定的美学取向:圆转与苍润构成气质的恒常,让评价标准从“猎奇”转向“自洽”。其三,与现实经验的可对读性:关中土坡与秦岭灌丛能在笔墨中找到对应,使地域经验进入公共讨论。

  如果说长安画派与新金陵画派曾以“写生”和“生活”创建了现代中国画的公众语境,那么石朴就是在此基础上,把“心象传统”重新引入公共视野。他既不把心象神秘化,也不把写生摄影化,而是提出一种“可被他人学习的内观术”。这为今天的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可持续的范式:不再是风格模仿,而是观看能力的培养。

  观看共同体也意味着批评共同体。批评者不必依赖模糊辞藻,而可从结构、节律、材料学层面展开具证式论述:为什么这幅“苍”更有内力?为什么那幅“圆”更贴体?为什么某处水分破坏了结构的承重?批评回到“可验证”的现场,艺术话语因此从玄谈回到工夫。

  更重要的是,这种共同体对当代展览生态也有修复力。它反对以奇观布展牺牲作品的“近身可读性”,主张为观者留出靠近、停留、复看的空间。石朴的画展之所以让人“看得住”,就在于它们能支撑缓慢的观看与细部的探勘,从而把观众聚合为“研究型观看者”,而不仅是“打卡型游客”。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