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净值家庭的艺术收藏与传承新趋势|专访瑞银艺术与收藏咨询业务负责人Eric Landolt
(来源:WEALTH财富管理)
在财富管理领域,艺术收藏正逐渐成为超高净值家族代际传承与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这一趋势的实践解读与深度探索中,兼具全球视野与行业经验的从业者往往能提供更具洞察力的视角。
近日在上海一场紧凑的行程中,瑞银集团全球家族及艺术与收藏咨询业务负责人 Eric Landolt抽空与媒体对话,深入剖析了艺术咨询在财富管理中的独特价值、中外高净值人群艺术收藏的差异,以及艺术收藏如何在家族传承中扮演 “情感纽带” 角色。
不同于多数银行仅聚焦金融服务,瑞银自1990年代末便设立艺术咨询部门,如今已成为连接艺术市场、收藏家与家族传承的“超级联系人”——这一职能,无论在国内银行还是全球同业中都堪称稀缺。
瑞银Art Advisory:不止“管钱”,更管“有温度的财富”
“财富管理不是只谈金融投资,它更像一朵多花瓣的花——投资、家族企业、收藏品、慈善等,必不可少。”
Eric开篇便点出瑞银艺术咨询的定位:它并非独立于财富管理的“附加项”,而是覆盖收藏全生命周期的“专业管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公正、中立的建议”。
具体而言,这份“管家服务”贯穿收藏的三个关键阶段:
1
收藏开发期:针对越来越多的年轻收藏家,帮助制定策略——比如如何从“兴趣”走向“系统性收藏”,避免盲目跟风;
2
收藏管理期:当藏品规模扩大,提供维护、存储、文件梳理等实操支持,甚至协助策划“藏品激活”(如借给博物馆展出);
3
收藏传承期:这是最复杂的环节——判断藏品是否传给下一代、是否部分出售,或是通过慈善方式让其“公开可及”,都需要结合家庭愿景与市场趋势制定方案。
Eric特别强调,艺术咨询的独特性在于“跳出金融看财富”:“对许多高净值客户而言,除金融资产以外,藏品可能占其财富的很大比例;更重要的是,艺术是对话的桥梁——通过艺术家对环境、社会议题的思考,我们能与客户探讨超越投资的深层话题,这是传统私人银行难以做到的。”
中外高净值收藏对比:中国藏家兼具“传统根基”与“国际视野”
当被问及中国高净值家庭与欧美同行在艺术收藏上的差异时,Eric直言“不能一概而论,但趋势清晰”——中国藏家正经历从更“聚焦本土”到“全球布局”的转变,且代际特征尤为明显。
从代际差异来看,中国老一代收藏家更倾向于“安全牌”:聚焦国内蓝筹艺术,如张大千等名家作品,收藏逻辑偏“稳妥保值”,且更具“个人主义”色彩——多是私下研究、小范围交流;而年轻一代则完全不同:他们做足功课,收藏范围更广泛,不仅关注现代或战后艺术大师,还会挖掘中期艺术家、新兴艺术家,甚至数字艺术。
“社交媒体成了他们发现艺术家的重要渠道,我自己也会通过社交平台找到没机会接触的创作者,这在老一代中很少见。”
从中外共性与差异来看,中国藏家与欧洲藏家共享“长期视角”——二者都重视藏品的“文化意义”,而非短期投机。“中国有几千年的收藏传统,去上海博物馆就能感受到这种基因,藏家不会只问‘这东西能卖多少钱’,更会想‘它背后的哲学是什么,能否代表一个时代’。”
Eric举例,许多中国藏家会将当代作品与古代青铜器、玉器一同展示,形成“古今对话”,这与欧洲藏家注重“藏品连续性”的逻辑高度契合。
相比之下,美国藏家可能更偏向“短期视角”,但Eric也强调“不能标签化”:“每个收藏家都是独特的,中国有专注当代艺术的藏家,欧美也有痴迷古典作品的藏家,核心差异还是在于‘收藏目的’——是为了情感寄托,还是为了快速变现。”
家族传承:艺术收藏的“难”与“美”,在代际妥协中找共识
“金融财富传承看‘数字’,艺术传承看‘情感’——这是最大的不同。”Eric认为,艺术收藏在家族传承中最核心的挑战,是“代际品味的差异”:老一代可能偏爱油画、雕塑等“传统载体”,年轻一代却对数字艺术、纸上作品(如版画)更感兴趣;更棘手的是,有些家族的藏品并非“世代继承”,而是第一代靠个人品味积累,如何让下一代接受这份“非金融遗产”,成了关键。
瑞银的解决方案并非“强迫传承”,而是“寻找共识”。Eric分享了一个亚洲家族的案例:
老一代收藏印象派作品,核心原因是“喜欢自然、享受散步时光”;年轻一代却对印象派毫无兴趣,更关注环保议题。“我们没有让他们‘二选一’,而是找到‘自然’这个共同纽带——最终方案是:保留与自然相关的印象派风景画,出售肖像画,并购买与环保主题相关的艺术作品,还在家族办公室展示这些‘自然主题藏品’,让访客看到家族‘艺术与可持续理念’的一致性。”
在他看来,艺术传承没有“标准答案”,常见的路径有三种:
1
家族延续:若下一代对藏品有兴趣,通过早期参与(如协助策划展览、管理私人博物馆)培养归属感;
2
市场流转:若下一代无意继承,制定“分阶段出售计划”——避免一次性抛售多件作品冲击市场,而是根据市场热度分批变现;
3
慈善捐赠:将部分重要藏品捐赠给公共博物馆,或设立基金会管理藏品,让其“服务公众”。
“最好的传承不是‘把藏品留给孩子’,而是‘把藏品背后的故事和价值观传下去’。”Eric强调,有些家族甚至会在三代后基于初始藏品建立私人博物馆,“第一代因自然收藏印象派,第三代可能收藏太空主题艺术——核心是‘故事的延续’,这才是艺术传承的魅力。”
中国艺术市场:从“瓷器认知”到“当代觉醒”,海外藏家正重新发现中国
此次上海之行,Eric带领20位海外顶级收藏家(多来自欧美、亚洲)走访了上海的公共博物馆、私人机构与基金会——这是瑞银收藏家社群(UBS Collectors Circle)计划的一部分,旨在让海外藏家跳出“中国艺术=瓷器、古典书画”的刻板印象。
“一位美洲收藏家告诉我,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她对中国艺术的认知——她原来并不太了解中国当代抽象画、装置艺术,才发现这里有如此丰富的创作生态。”Eric坦言,此前海外市场对中国艺术的了解多局限于“知名艺术家”,但上海外滩周边的“艺术机构走廊”足以证明:中国当代艺术已形成多元体系,且策展理念能兼顾“专业性”与“公众性”。
这种“认知改变”也反映在市场数据中:尽管2024年中国艺术市场因“后疫情反弹后的冷却”,从2023年的全球第二降至第三(仅次于美、英),但Eric认为这是“回归理性”的信号——“虽然全球艺术市场总值按年下跌12%,但交易量在增加,说明更多年轻收藏家从低价作品入手,减少了投机,这对长期发展更有利。”
他进一步预判,未来中国艺术市场将受两大趋势驱动:
一是“世代财富转移”——未来20年全球将有83万亿美元资产传给下一代,中国年轻藏家的品味(如对数字艺术、多元媒介的偏好)将重塑市场;
二是“女性收藏家崛起”——她们不仅更关注女性艺术家(包括重新发掘20世纪被忽视的女性创作者),还擅长将收藏与慈善结合,比如通过私人博物馆开放藏品,或通过艺术支持连接艺术与健康的公益项目,如心理健康倡议。
艺术是家族财富的“灵魂”,瑞银做“桥梁而非主导”
“我们从不说‘你该买哪幅画’,只说‘你的收藏想实现什么目标’。”Eric强调,瑞银艺术咨询的核心始终是“中立”并且探讨如何收藏——它不介入市场交易,而是通过“咨询+生态构建”为收藏家服务:既帮家族调和代际矛盾,也通过赞助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如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巴塞尔艺术展,以及开放自身4万件藏品的企业收藏(全球最大企业艺术收藏之一),为市场搭建对话平台。
对中国高净值家族而言,艺术收藏已不再是“奢侈品装饰”,而是“家族身份与情感的载体”。
正如Eric所说:“金融财富能衡量家族的‘实力’,而艺术收藏能定义家族的‘温度’——当三代人围绕同一主题收藏,这份财富便有了超越金钱的意义。”
未来,随着中国藏家国际视野的拓宽与代际传承的深化,艺术咨询或将成为家族办公室的“核心职能”之一——而瑞银,正试图成为这场变革中的“长期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