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篆刻的古与今——从传统精神到当代表达的理论思考
以古为师:吴昌硕的艺术立场与篆刻思想的核心
吴昌硕是近代书画篆刻史上承古启今的一代宗师,他以深厚的金石根基、雄浑的书法功力与独特的艺术见识,完成了篆刻艺术由“仿古”到“化古”的转型。其篆刻艺术的根基,在于他对先秦、秦汉印风的深入体悟,并能在“印宗秦汉”的法度之中,贯通“以书入印”与“印外求印”的思想,使篆刻不再仅是文字的雕镂,而成为书法精神与金石意趣的融合体。
吴昌硕的篆刻以雄厚、苍茫、拙朴著称,其气象不拘一格。他不囿于刀法、章法的形式技巧,而重在笔意的通达、气韵的贯通。他的艺术立场,在“古”与“新”的张力中展开——既汲取古意,又不断出新。正如他自言“不究派别,不计工拙,略知其趣,稍穷其变”,这种“不拘门户”的自由精神,实为篆刻由技入道的重要转折点。吴昌硕以篆入印、以书化印,使篆刻回归文字之美的本源,又超越文字而达意境之高远,形成了浑穆、苍古、雄健、恣肆的独特面貌。
这种艺术理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吴门印派”与“海上印坛”,更深刻塑造了中国现当代篆刻的审美走向。吴昌硕所强调的“以书通印”“印外求印”,本质上是一种跨界思维——将书法、诗文、绘画、金石融为一体,从而拓展了篆刻艺术的精神疆域。
从吴昌硕到当代:篆刻艺术观念的延续与嬗变
在当代篆刻的发展脉络中,吴昌硕的思想仍是一座高峰。他的“求趣”“求变”观念,为现代篆刻从传统形制走向个性创造提供了理论基础。今天我们所理解的篆刻语言体系——无论是刀法的表现性、章法的构成感,还是文字的书写性与意象性——都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吴昌硕的艺术精神。
“古”在吴昌硕那里,不是被复刻的对象,而是被吸纳、融化、再生的生命资源。正是在这种“以古为新”的观念中,篆刻摆脱了对流派程式的依附,转向对个体气质与艺术生命的表达。当代篆刻家在面对多元文化与媒介扩张的语境下,重新回望吴昌硕的思想,实则是对“艺术之根”的再探。
当下篆刻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刀石之上。材料的更新、观念的跨界、数字媒介的介入,都使篆刻的“表现性”得以延展。无论是以实验性材料进行的印式创作,还是借助数码技术重构印文空间,其本质仍在于“求意”与“求真”。而吴昌硕“古不为古,新不为新”的观念,恰恰为这种多样化提供了哲学依据——传统的精神可以融入新的媒介,古法的韵致可以转化为当代的形式。
以“古今对话”为核心的学术视野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上,上海吴昌硕纪念馆联合胡鹏、葛复昌策划了“吴昌硕篆刻的古与今——兼谈当代篆刻艺术的呈现方式”的学术对谈活动。活动邀请庄天明、辛尘、朱培尔、张索、顾琴、王客、赵际芳、杨勇等艺术家共同探讨,由林薇担任学术主持。其目的不仅是回顾吴昌硕的篆刻贡献,更在于以吴昌硕为参照,重新审视篆刻艺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生长逻辑。
讨论的焦点,正是“古”与“今”的辩证关系:在全球化与数智化的文化转型中,篆刻如何保持其东方精神?在观念艺术与视觉文化的浪潮里,篆刻如何以最小的物质形式,表达最大的精神张力?在传承与创新的两难中,吴昌硕的思想能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
通过这种学术性对话,我们得以将篆刻从单纯的“技艺传承”提升为“文化思维”的再生产。吴昌硕的艺术之所以能穿越时代,正在于他以“古”为舟,以“新”为岸,使篆刻成为一种连接历史与当代的桥梁。
篆刻的未来与文化的自觉
当我们回顾吴昌硕的篆刻时,不仅是在回望一位大师的艺术轨迹,更是在审视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在时间中延续传统,在现代性中保存根性。吴昌硕的意义,不仅在于风格的建立,更在于方法的启示:他告诉我们,篆刻的未来不在于重复,而在于更新;不在于模仿古人,而在于以古为镜,观己观世。
篆刻艺术的当下与未来,将在更宽阔的文化语境中生长。它既是民族审美的延续,也是当代文化创新的前沿。在“古与今”的持续对话中,篆刻将以更丰富的形式、更开放的观念,重塑其在时代艺术中的位置。吴昌硕的精神,正是这种无止境创造的起点——从金石之音,到人文之思,再到未来艺术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