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画创作中印章语言的转型与突破
人民书画网
2025-11-04 14:21:43
阅读:次
核心提示:
在当代书画展览中,观众越来越多地发现,作品下角的印章已经呈现出多元化面貌:有的仍沿用传统朱文、白文格局,有的则尝试将抽象符号、现代字体甚至指纹纹理引入印面设计。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变化不仅是形式上的“求新求异”,更折射出书画家对自我身份、时代语境与传统规范关系的重新思考。
传统的治印观念重视“印从书出”,要求印章与书风画境相协调,讲究笔意入印、刀法如笔。在这一框架下,印章多以篆书为主,印面结构严谨、气息古朴。进入近现代之后,赵之谦、齐白石、吴昌硕等人把篆刻拉入更广阔的艺术场域,强调“印外求印”,同钱币、碑刻、造像等广泛对话。如今,当代书画家在此基础上继续延伸,将二维码、指纹、个人签名等现代生活中的常见符号引入印章视觉系统,通过拓印、拼贴、电脑构图等手段,实现印章语言的“跨界变奏”。
受“指纹融印”启发,一些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中有意保留印角空白,再用不同颜色、不同力度的指印补空,形成类似“子母印”的结构。有的在创作装置作品时,将指纹放大刻入石材或金属,成为单独陈列的“巨印”,与墙上的小型书画作品形成戏剧性对比。评论人士认为,这类尝试的价值不在于简单“做大做怪”,而在于重新激活印章与书画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印不再只是附着于作品之上的“签名工具”,而成为承载记忆、情感和时代信息的独立语言单元。随着更多创作者加入,印章语言未来有望在尊重传统法度的前提下,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当代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