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课堂引入篆刻与指纹 青少年体验“有温度的传统文化”
人民书画网
2025-11-04 14:22:46
阅读:次
核心提示:
在某地青少年宫的新学期书画课程中,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课堂内容“升级”了:除了传统的毛笔书写、国画临摹之外,教师还引入了“篆刻基础”与“指纹融印”的体验环节。孩子们先学习篆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在绘制印稿时设计自己的斋号、座右铭或名字简写,再在橡皮章与软石上尝试刻制印面;在作品完成后,不少学生会仿照古人“钤印”的方式,将自己的一枚指印按在预留空白处,以“子母印”的形式为作业“盖上独一无二的章”。
书画老师介绍,过去很多孩子觉得篆书难、印章远,一提到传统文化就容易联想到“繁琐”“枯燥”。而通过“指纹+印章+书画”的组合教学,孩子能直观理解“印”的本义——“执政所持信也”,“信”来自不可复制的指纹,也来自亲手刻出的印面。课堂上,当学生看到同学间指纹纹路各不相同、印稿风格也迥然有别时,直观感受到何谓“人各一印”。有的孩子把自己的指纹拓印放大,再用细笔在其上勾勒山川树木,创作成一幅别开生面的“指纹山水”,在游戏中理解了“留白”“章法”的概念。
教育专家认为,这样的课程设计对青少年审美能力和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篆刻本身兼具文字美、刀痕美和形式美,是书法之外的另一条通往传统文化深处的路径,而指纹作为人人都拥有的“天然符号”,则降低了孩子接近篆刻的门槛。“指纹融印”让抽象的“身份”“印信”具象为可触摸、可创作的符号,使孩子既体验到创作的成就感,又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传统制度文化背后的逻辑。多地教育部门正在调研,计划将“书法+篆刻+指纹艺术”纳入综合实践课程,让更多青少年在“玩中学”“画中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更加亲近而自信的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