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到世界各地 当代陶瓷在“新工艺”与“新表达”中重生
人民书画网
2025-11-04 14:53:09
阅读:次
核心提示:
深秋的景德镇陶溪川国际工作室群内,来自十几个国家的陶艺家正在忙碌:有人在调配釉水配方,有人在窑前守候烧成效果,有人则用3D打印与瓷泥结合尝试全新造型。同一时间,巴黎、纽约、东京的设计店里,一批来自中国的新锐陶瓷作品悄然上架——它们没有传统大花瓶的繁复纹饰,而是以简洁器型、低饱和釉色和可机洗、可堆叠的功能性设计,悄悄改变着国际市场对“中国瓷”的刻板印象。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这一变化的背后,是陶瓷产业在生产体系与审美表达上的双重转型。一方面,传统产区加快进行设备更新和工艺改造:隧道窑、电窑、智能温控系统逐渐普及,使烧成更稳定、能耗更可控;陶瓷3D打印、数控雕刻等新技术被引入模型制作和小批量生产环节,大幅降低了年轻设计师从创意到成品的门槛。另一方面,大量跨界人才加入陶瓷领域:有学建筑出身者用瓷构造小型“建筑雕塑”,有学时装的设计师用瓷质纽扣、配饰延展品牌语言,还有摄影师、插画师与陶磁工厂合作,把平面图像转译为立体器物,让陶瓷从静态陈设变成跨媒介的“互动载体”。
与此同时,陶瓷与城市生活的连接也在变得更紧密。各地陆续出现“陶艺一日体验”“深夜拉坯课”“亲子陶瓷营”等项目,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亲手接触泥土,理解“从泥到瓷”的漫长过程。一些城市公共空间选择用陶板墙、瓷质街具、陶艺装置替代部分传统材料,实现景观升级和在地文化表达。专家认为,在全球消费趋向理性、环保和长久使用的背景下,陶瓷这种可循环、可修复、寿命长的材料优势正重新被认识。当“瓷都”景德镇不再只是出口大宗日用瓷,而是成为世界陶艺创作者的“共用工作室”,当代中国陶瓷产业有望在“工业能力+创意生态”的双轮驱动下,走向一个既扎根传统又面向世界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