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市场退烧之后 回归手感与心境的“慢生活经济”
人民书画网
2025-11-04 14:55:35
阅读:次
核心提示:
与几年前动辄“几十万一串星月”“全城抢小叶紫檀”的火爆相比,如今的文玩市场似乎安静了许多。然而走进北京潘家园、济南趵突泉古玩城或各地的文玩一条街,依然能看到盘串把件的人来人往。只是摊位前的对话悄然改变:过去问得最多的是“能不能升值”,现在越来越多年轻玩家问的是“怎么盘才合适”“这种材质适不适合天天戴”。这一冷一热的背后,是文玩从投机资产回落为日常陪伴物的价值重估。
从核桃、菩提子到文玩葫芦、陶珠、金属件,新一代玩家更在意的是材料的环保性、佩戴的舒适度与背后的文化故事。一些小众材质,比如老树枝制作的根雕小挂件、回收牛骨打磨成的“素骨珠”、陶艺家手工捏制的“陶佛头”等,逐渐在圈内受欢迎。一些手作人开始把琴棋书画、纹样图案融入文玩设计:以书法名帖笔画为灵感设计隔片,以传统织锦纹样雕刻在扳指之上,让每件小物都带着可被讲述的“出处”。与此同时,“盘玩教程”“材质科普”“如何避免过度盘玩导致开裂”等内容在网络上热度居高不下,专业玩家和手艺人通过直播、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分享经验而非只晒成色。
监管与市场也在同步调整。部分地方市场管理方开始对摊位进行材质与标识检查,要求明示是否仿品、是否染色,以及产地信息,避免消费者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盲目消费。一些原本只做批发的文玩加工厂推出平价入门系列,主动把单件价格控制在百元以内,希望用合理利润换长期口碑。心理学者指出,文玩的本质,是在日复一日的摩挲中,为高压生活提供一段“可感知、可把握”的安静时光。当价格回归、信息更透明、玩法更强调心境而非炫耀时,文玩就有机会脱离“暴富神话”的阴影,成为连接手工美学与心灵休憩的一种“慢生活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