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人家”,圈粉国际友人!
不同于常规的景点观光,团队将核心行程聚焦于兼具生活气息与艺术质感的“紫砂人家”,在笔墨、陶土与窑火间,感受国家级非遗的魅力。而这些散落于丁蜀镇的“紫砂人家”,正以多元的形态,将千年紫砂文化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国际语言”,让陶都宜兴成为东西方艺术交流的重要节点,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的“国际化窗口”。
在通蜀路上的吴鸣艺术馆,这场跨文化对话率先以“水墨”开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鸣亲手为瑞士友人递上毛笔、宣纸,从“文房四宝”的质感触摸,到执笔、运笔的技巧讲解,再到“紫气东来”汉字、竹梅意象的创作示范,东方美学的韵味在淡墨与侧锋间缓缓流淌。
瑞士爱好者们从欣赏吴鸣融合国画元素的陶艺作品,到亲手完成一幅水墨画作,实现了从“旁观”到“参与”的转变。
“吴鸣的艺术扎根宜兴,却能用当代语言传递人类共通的情感,这是最打动我们的地方。”考夫曼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道出了这座艺术馆常年吸引国际友人的原因——它不仅是展示空间,更是东西方审美碰撞的“中转站”。
若说水墨是艺术的“预热”,陶土便是此次体验的“核心”。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国兴的“互园”,临河而建的院落里,瑞士团队围在工作台前,亲手拿起紫砂壶制作工具,跟着匠人学习成型工艺。
当目光落在院内蒋国兴与考夫曼共同创作的大型陶艺装置上时,传统院落的青砖黛瓦与现代陶艺的抽象线条相映成趣。“这里既有中国的烟火气,又有国际的艺术范儿。”一位瑞士爱好者忍不住用手机记录下这独特的场景。
在李守才艺术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守才的“神奇大拇指”,让现场惊叹声不断。
一团陶泥在他的拇指下,经堆贴、构图,渐渐显露出细腻的花纹。这门宜兴均陶堆花工艺的绝活,让瑞士客人们频频竖起大拇指,用最直接的动作表达赞叹。
瑞士旅行团一行随后走进徐秀棠大师的长乐陶庄,丰富的紫砂雕塑作品让人目不暇接,而馆内保存完好的龙窑,更是让团队直观感受到中国陶瓷烧造的千年历史。“从泥土到器物,再到背后的文化,每一步都充满惊喜。”
这些让外国友人沉醉的“紫砂人家”,有着独特的双重属性——它们既是宜兴紫砂艺人生产生活的场所,也是面向市场的文化空间。
回溯历史,宜兴紫砂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工厂时代”,如今回归家庭作坊模式,却在传承中焕发新生:2005年,宜兴紫砂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可观赏性与可体验性的特质,成为吸引国际游客的“磁石”。
在获评“世界陶艺村”的丁蜀镇西望村,这种国际交流的氛围更为浓厚。村内的范家壶庄、龙德堂等“紫砂人家”,每年都会迎来韩国、欧美等地的陶艺家与学生;村广场上,中外艺人围坐切磋陶艺的场景已成常态;为了更好地接待外国游客,村里还专门培养了外语人才。(来源:无锡日报)

